3.23.2005

高砂國傳奇

2004.06.16 中國時報高縣報導
鐵腕鏟平高砂國 不留情周可盛

高雄縣政府十五日動用五百多名警力拆除「高砂國」內二百七十戶違建,雖然仍有四十多位原住民抗爭、推擠,但敵不過怪手。只能無奈的邊喊「阿扁騙人」,邊燒「原住民挺扁後援會」戰旗,並怒吐檳榔汁在「阿扁」肖像上洩恨,歷經四個多小時全部鏟平。
高雄縣政府原訂五月廿四日執行這批違建,但在立委高金素梅和蔡豪等人介入後,拆除行動突然叫停;第二次拆除行動改在六月七日,又因颱風停擺,令「高砂國」原住民誤以為「不會拆了」。
高雄縣政府動用縣警局、保五、消防隊、台糖、縣府拆除隊、台電等單位五百多名人力,於十五日清晨五點在大發工業區台電訓練中心集結、勤教,由縣建設局長朱正珏和林園分局長李沐汕指揮。
昨天清晨六點多,四十多位原住民先在「高砂國」境內唱歌,凝聚抗爭力量,「國會議長」唐造振指責「阿扁欺騙原住民、選前原住民四處為其造勢、選後便來拆違建、選票是騙來的」,話未說完,強大警力已經壓境,原住民拿出「原住民挺扁後援會」旗幟焚燒,指責阿扁欺負原住民。
第一輛怪手於六點十分壓垮入口處第一間違建,居民開始和警方推擠、拉扯,有一名穿著「高砂國」保安制服的青年跳上怪手,阻擾拆除行動,隨即被警力拉下押走。 緊接著第二波、第三波、第四波警力和拆除機械分別進入「阿美路」、「凱達格蘭路」、「魯凱路」拆屋,抗爭的原住民力量被分散,有婦女一邊抗拒,一邊和女警推擠。廣場前懸掛「阿扁」肖像,駕駛怪手的拆除人員停了下來,兩名婦女便走到「阿扁」肖像前臭罵,一人將檳榔汁吐在「阿扁」肖像上洩氣,並持檳榔刀在「阿扁」臉上劃了二刀,林園分局長李沐汕見情況不對,將肖像拆下,並聲明全部都拆。
拆除過程中雖然有零星抗爭,但順利推進,在四輛怪手分工下,二百七十多戶違建在上午十點全部夷平,居民只能邊哭邊看著「家園」儘成廢墟,無奈地開始收拾拆除前搬出的家當。
家園成了廢墟,有人揚言晚上將到高雄縣政府前廣場露宿,或包圍「高砂國」前方的台糖加油站。
警方見違建大致鏟除,於十點多調整警力,留下五十多人在台糖加油站邊警戒,台糖也開始收拾殘局,將建築廢棄物用卡車運走,以便將這塊農地恢復原有地貌。 下午一點多,原住民不滿台糖欲將拆除後的廢鐵運走,趁亂放火引燃茅草,緊張氣氛再起,幸在旁待命的消防車迅速將火撲熄,未釀災情,警方危恐台糖加油站遭到攻擊,決定派警力漏夜防衛加油站,以維安全。

違建始作俑者能心安嗎
2004.06.16 中國時報周可盛、林凱盈/新聞幕後
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,高砂國二百七十戶違建,更非一天林立。
九十二年四月七日,台糖將大寮農場二十八區內的六點一公頃農地,和蘇榮宗簽訂合作開墾契約。 蘇榮宗乃四處廣邀原住民前來「合作」開墾,擅自同意搭建違章農舍,九十二年十月台糖勸阻無效,雙方開始交惡,十二月八日台糖以背離農地農用為由,片面終止合約。
蘇榮宗未接受,十二月底,抓住陳水扁總統「國中有國」與原住民新伙伴關係的談話,成立「台灣原住民團結部落」和「原住民挺扁後援會」,企圖以政治圖騰來對抗台糖,違章農舍也在此時迅速增加,甚至由茅草進步到鋼筋水泥。 台糖見事態嚴重,向縣府舉發,縣府也要求大寮鄉公所查報,但鄉公所的回報與台糖一樣,都是無法進入現場,每次有人進入訪查就被番刀追出來,也曾被蘇榮宗開車撞傷,都在警所留下報案記錄。
直到四月廿一日,原住民局在縣府主管會報上提出報告,當時是懷疑有大批原住民遷入是否有詐欺或詐財嫌疑,縣府才知道問題嚴重,由副縣長擔任總召集人,協調各單位處理,動作才顯得積極。
在這場勞民傷財的鬧劇中,台糖、政府的公權力固然都受到傷害,但情況最令人同情的卻是一批單純的原住民,被人利用來與台糖、政府對抗,卻落得一無所有,始作俑者能夠心安嗎?

原鄉人何歸?
2004.06.16 中國時報林凱盈、周可盛/高縣報導

高砂國違建被鏟平,居民連遮風避雨之處都沒有,來自花蓮阿美族的彭美雲表示,她變賣所有家當來「高砂國」打拚,如今卻落得無家可歸的處境,情何以堪?
來自台東卑南族的巫師陳明文表示,高砂國的圖騰、牌樓、神壇、廣場,都是他花了一年時間,一一設計規畫、打造,縣府毫不留情,全部鏟為廢墟,他非常心痛。
彭美雲哭紅著眼說,她是最早來「高砂國」開墾的原住民,花了很多力氣和金錢來蓋農舍,和孫女居住在這裡已經一年多,縣府說拆就拆,都不給原住民一點救助,叫她今後何去何從?
也有都市原住民,是退掉租屋後來此搭蓋違建居住,現在違建毀了,一時間還不知道能否找到合適的租屋居住,將暫時在原地搭帳蓬住幾晚再說,但因為沒水沒電,無法生火煮食,大家一起叫便當吃,小朋友反而覺得很有趣。
縣府原住民局曾針對「高砂國」的原住民提出安置計畫,也代為接洽兩處國宅,但沒有人購買。 縣府原住民局曾向國防部爭取撥用鳳山中山國宅,國防部同意撥廿八戶給「高砂國」的原住民,也洽商梓官鄉的漁民國宅供原住民承購,並將此訊息送給「高砂國」的原住民知悉。